打井记

2021真是艰难的一年。

在我的计划中,住到山上的第一年主要搞基建,第二年主要开垦作物,到第三年就会轻松一些,按照季节做些日常工作即可。没想到这一年过得如此艰难。

先是春季大旱,从春节开始到六月中进入雨季,小半年内大概就下了两三场雨,而以往的旱季一般半个月就会下一场雨。春旱的后果很多,首先是春季播种的玉米、蔬菜等几乎不发芽,或者发了芽被干死(土豆好像还比较耐旱)。然后是去年秋天种下的玫瑰苗,因为根系还不够健壮,直接旱死了一批,甚至前年的玫瑰苗,已经长得挺大了,也死了一部分。再就是核桃产量堪忧,水分不足的情况下,核桃还没成熟就纷纷掉落,雨季来临之前有的核桃树底下铺满了掉落的核桃果。

在旱灾的进行过程中,还地震了

地震对周围山民最主要的影响就是房屋的倒塌,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不敢住在自己的房屋里,只能睡帐篷。到了七月份,余震慢慢减少,各家也凑齐了钱,纷纷往山上运砖瓦和水泥重建房屋。对我来说,集装箱房屋没有受到任何影响,算是非常幸运地逃过一劫。

然而我没想到的是,地震对我的最大影响,是水源。

首先之前在基建中讲过,我的水源是半山腰的一处渗水,水量不算很大,勉强够一两个人生活用。在雨季时每天大概能提供0.8-1吨的水,但越到旱季末期越少,往年五六月份每天大概只能有150L的水,是不够一天的使用量的(大约300-350L左右),全靠房子附近大蓄水池的存量在撑。

请看灵魂画手的示意图:山腰水源处

地震时我最担心的就是水和电的问题,之后一天我检查山上各处设施时就发现了,那天小水池的水位与前一天抽完水后的水位完全一致毫无变化,而以往就算旱季末期每天也能上升几公分。连着观察几天后我觉得,这个小水池应该是被震漏了,也许修补一下漏水的地方,水位还是能和以前一样每天上升。

所以地震半个月后,我找来了我的邻居山民许师傅帮我修补水池,就是用一些水泥浆把小水池四周裸露的砖缝都糊了一遍,把水放干后底部也都糊了一层水泥。三天晾干后蓄水,发现还是有点漏,于是又进行了第二次糊水泥,第二次补完后效果稍好一些,中途我们对这个池子的结构有一些分歧意见,但最后决定搁置争议先这样吧,勉强用着再说。

这时每天能抽的水量极少,不到100L的样子,无法判断这么少的水究竟是因为地震还是因为干旱。我用水用得很是节省,洗衣机的废水、洗手洗菜的水都攒起来用来浇地。好不容易熬过了旱季到了雨季,哗啦啦下了两天雨,而我来到山腰的水源处一看,傻眼了,根本就没攒多少水。往年进入雨季后从水坑往小水池流的水是一条线,而这会儿还是一滴滴的。

又等着下了两次大雨后,水坑的出水量依然很小,我确定不会有什么改善了,于是询问山民的建议,他们说可能是地震把渗水的水位震低了,把小水坑往下挖一挖也许就能恢复往日辉煌。于是我自己用锄头挖了半天,又等了半天等水澄清,结论是并没有什么卵用。我又雇了人帮我挖了一天,足足将水坑挖深了快一米,然而出水还是只有那么一丁点儿甚至越来越小,而且工人跟我说已经挖到石头层了,再往下很难用人力了。

所以我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,就是我的水源,这处渗水的水坑,能起到的作用已经近似于无了。虽然雨季时随着降雨有一些出水量,但根据过往经验,到了旱季这个水坑就会趋近于枯竭。我得想个新的办法了。

山民们会如何解决水源的问题呢?他们会寻找一个水量充沛、海拔更高的亲友的山头(一般是几公里远,十几公里的也有),一路埋水管接到自己的山上来。这种方案只需要水管的钱,往往再花一点小钱打点水管经过的地段的主人们,就可以了。但对我来说这个方案并不合适,因为我是个外乡人,并没有在本地能制衡的亲戚关系,所以几公里的水管会很容易遭到破坏。重新接管不难,但挡不住敌人在暗我在明,长期游击战还是很烦人的。

第二个方案是在我的山头范围内继续寻找一个能持续出水的水坑,再重新做一个水坑-水池-水泵-水管的系统。我请人来查勘了一下,在接近山脚的地方有一处渗水,但有两个问题,一是雨季时此处已经接近沼泽状态,施工难度增大(比如砖块、水泥无法直接用车拉到那里,只能人背过去),二是由于地震改变了山体的地下水走向,所以这股渗水比往年水量也小了很多,无法预判到了旱季能不能满足用水量。这个方案的报价在问题一的影响下,要接近两万,远远超过我的心理预期(一万内),所以我想既然要花这么多钱,不如搞个一步到位的吧?咱打个井呗?

请看灵魂画手的示意图之二

打井在附近的山里是很少见的,在大理比如海东这样的地方会多一些(地势平坦交通方便,适合搞大规模农业,需要大量的水所以要打井),山里一般不搞大型灌溉,去几里地外接一股水就能满足,所以我询问打井经验时竟然没有可以参考的。托关系找了几个打井队,一般是说到这个地理位置人就嫌麻烦不愿意来了,有的会说“你找附近的人家凑一凑,凑够几家我们就来,不然设备运进运出一趟太亏了”。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愿意过来的打井队,看起来不是很正规的样子,报价四百八一米,我还是咬牙签了合同。

关于井的位置,还是在之前水源的附近,山腰的位置。为什么不在山脚呢,那里理论上会更浅地打出水,能节省一笔打井的钱?因为如果放在山脚的话,水泵就需要买更高扬程的规格,水管也要更长,更麻烦的是电,一两百米的电如果走地下我觉得很不安全,但走空中又要多花钱搞电线杆,这不光多出了预算,而且是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复杂程度,万一出点什么问题排查起来都麻烦,所以就在山腰的地方打。还有人问说,你就不怕打不出来水吗?为什么不找人勘探一下位置再打?答:我确实怕不出水,但这里毕竟是山区,地下没有水的概率非常小。至于勘探队,我找个打井的都求爷爷告奶奶了,一个愿意来这里的勘探队得多难找,得多少钱?

所以八月份就正式开始了打井的工程。关于井,我脑海中设想的都是小时候见过的样子,比如直径大约一米左右,会有个高出地面的石制井口,还得配一个能摇水桶的轱辘等等……但其实现在打的家用井一般都是小口径的深水井,直径在十几公分左右,占地面积很小,井口十分不显眼。井壁就用买来的相应直径的水管就行,最后放一个细细长长的井用潜水泵下去就可以抽水使用了。

深井泵大概长这样

这么小的井用的钻井机也没有想象中的大,三个工人花了半天时间就组装完毕,主要部件就是一个柴油发动机驱动的空心钻管,一直往下钻,每钻几米,就提起来,用锤子把钻管里的土石敲出来,然后继续。此外钻管上还连着一根水管,需要注入大量的水来润滑、降温、带出沙尘,这个过程叫“洗井”。当时工头跟我说,洗井需要很多很多的水,具体多少呢,就是“有一节小水管随时可以流出一股水来那么多”。我说:我要有这股水,我还需要打井吗?最后商量是我单独雇了一个工人,每天去几公里外的一处水源地往返取水,存到原来的小水池里,供他们使用。

雨季的云南天气十分难预测,时晴时雨,所以打井队也一会儿歇一会儿干,还好是按结果付费不是按时间付费,我也就不管他们的效率了。一个星期后的一天,他们通知我,打出水来了,测量深度是64米,按照商量好的价格要三万多。我心理预计是两万左右,顿时mmp,后来讲了好久的价讲到了两万五成交。

井壁的水管可以选PVC材质的,也可以选铁管,我考虑到这里的地震影响,排除了PVC管,怕被震碎。另外有人告诉我铁管会生锈影响水质,所以最后选了镀锌铁管。找了个焊工,一边把铁管放入井中,一边把每一节的接缝焊好。最后按照深度买了个潜水泵,把电源线和水管延长接好,一切就完成了。

到现在这口井使用了快半年的时间,最多的时候一口气抽了4吨的水,水位依然没有下降。如果等到五六月份还能保持这样的话,这口井对于我来说就是成功达到了预期。现在生活用水不再紧巴巴了,春天我也不怕大旱了,甚至可以考虑搞个小水塘养点荷花了,美滋滋~

《打井记》有5个想法

  1. 恭喜!供水不稳定真的很心烦,还好解决了,一步到位:)

    (读帽子姐姐的博客,真是对抑郁症患者的巨大鼓励……竟然还是可以这么厉害!)

putty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